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4.銅門村土石流災後現場。. (圖片提供/陳禮仁). 5.1990年6月歐菲莉颱風造成榕樹地區嚴重土石流災害。. (圖片提供/郭俊傑). 6.法華山地區因颱風豪雨挾帶大量土石,造成房舍及農田遭淹埋之慘劇。. (圖片提供/明星). 7.大水挾帶大石及土砂將民 ...

  2. 面對現場520農運參與者要求平反的聲音農委會副主委陳吉仲和立委蔡培慧均表示會著手和總統及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討論520平反的事情蔡培慧還說未來將預計蒐集520史料拍短片此外中研院也正在進行歷史口述的採訪相信過去農民走過的路

    • 老師們口中的「李登輝老師」
    • 羅馬有格拉古,美國有林肯,臺灣有李登輝
    • 李登輝灑下的「麵包屑」
    • 《永遠的農業人:李登輝與臺灣農業》

    許多人認識的李登輝,是透過電視或報紙去形塑出來的形像,常常被刻劃成一名長袖善舞的政治人物。然而在臺大師長們眼裡的李登輝,則是一位兢兢業業的學者,做研究一絲不茍,對於許多臺灣發展議題都有深入的了解,更厲害的是,他總是在想著臺灣未來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四十年將會遇到什麼困難,到時候該用什麼政策來處理,以及學術研究可以如何被用來解決這些難題。 這位「李登輝老師」外表看似文靜,總是在做研究,看數據,與學生研討論文,實際上頗為「激進」,在他眼裡,臺灣存在著不少結構性的沉痾,比方說肥料換穀制度,比方說不合理的關稅制度,總有一天臺灣人要革除掉這些問題,甚至會在課堂上問臺下的學生:如果是你要處理,你會怎麼做?在威權執政者眼裡,有什麼是比「咱們來捲起袖子來改造社會」更為激進的想法嗎? 目前臺灣有關李登輝的傳記已...

    我想先談論一下「體制內的革命」這件事。 古今中外的劇烈社會變遷,往往始自體制外的挑戰者發動的革命,像是法國大革命之於傳統王權,像是1917年布爾什維克建立蘇維埃,像是1949年國共戰爭。也因此,革命、激進這些說法,顯少與「體制內」聯繫在一起。然而回顧臺灣從總統直選以來經歷的劇烈變遷,雖然和平,卻也可謂天翻地覆,臺灣近年來的轉型,除了長年來在體制外的拉力,也有不少來自體制內的推力,臺灣體制內最有名「革命者」,便是李登輝。 事實上,這種來自體制內的「激進」方案,並不少見於歷史,除了臺灣的李登輝,還有羅馬共和國的格拉古兄弟(Gracchi brothers),更近代的有如美國歷史上的林肯。前者臺灣較少人知道,而後者則很少與「激進」兩字扯上關係。而相當特別的是,這些體制內的革命者,常與土地、農業、身...

    《永遠的農業人》詳細地交待了李登輝成長的過程,以及李登輝如何慢慢從體制外走到體制內推動改革。我想用幾篇「李登輝老師」在1970年代發表的英文學術文章,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明李登輝於當時相當激進的經濟觀點。 在那個言論審查的年代,中文的出版物通常會比較緩和一些。但英文學術作品就不一樣了,英文學術論文不易被當局仔細審查(首先當局有關人員要先讀得懂),作者往往會在裡頭「微言大義」,而像經濟學研究還有統計圖表,這些圖表跟分析指向的結論,便宛如格林童話《糖果屋》裡灑的小石頭或麵包屑,只要細心的閱讀,就有辦法連結回文章中相當激進的主張。 在臺大經濟系出版的《經濟論文叢刊》第二輯,李登輝刊出了三篇文章,當中兩篇以英語寫作,第一篇是獨寫的“Government Interference in Rice Mark...

    在知道李登輝這些「激進觀點」之後,《永遠的農業人》一書,便提供了大量的線索,讓我得以思考這些觀點究竟是從何而來。比方說,李登輝身為農業官僚的工作,要走訪臺灣多數的鄉鎮,這些田野的經驗想必有所影響。李登輝自己的研究指出,臺灣農村在日治時期是有所成長的,但李登輝自己走訪的經歷,根據《永遠的農業人》一書的記載,所見卻是人均貧窮、缺乏建設、毫無公共衛生可言。 像是李登輝在訪視雲林海豐村時,與農民一起吃飯,要面對一桌子蒼蠅,在草屋裡與牲畜同處,甚至吃不起米,然而這些農民的剩餘還要上繳給國家用來拚經濟。書中提到,其他訪問貧困農村的官員,在這種環境用餐,心中頗有疙瘩,但我們不曉得李登輝當時在想什麼,是不是這些情景,這些肉體上的不舒適,這些現實與統計數字的違合感,讓他不斷去思考:究竟是什麼政策與結構導致了眼...

  3. 其他人也問了

  4. 本文是曾經擔任行政院金融重建基金農委會農漁會信用部賠付專款評價小組委員的丁文郁博士以與前總統李登輝先生在此領域近身工作的經驗爬梳7項農業事件及其扮演角色剖析為題闡述前總統的嘉惠農業的功績。 文/丁文郁. 2020年7月30日,我國當代哲人政治家、有「民主先生」之譽的李前總統登輝先生,蒙主寵召永別他一生摯愛的臺灣。 「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 留給國人無比的哀思與緬懷。 政治領域的李前總統大家都耳熟能詳,但擁有農經博士學位,且一直以「農業人」自居的李前總統,在農業領域的作為與貢獻相對上則較為陌生。 談到農業,筆者雖然是就讀臺灣大學農業推廣學系,一路由大學部直到博士的農學科班生,但因生也晚無緣親炙於任教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時的李登輝教授。

  5. 一樣米飼百代人 傳承千年的主食──米的臺灣史. 臺灣早有旱稻種植,而在水稻引進後,稻米在近代成為臺灣最大宗農作物。. (攝影/陳大中). 內容提供/貓頭鷹出版 文 /翁佳音、曹銘宗. 臺灣氣候溫暖、潮濕,非常適合稻作。. 米在臺灣是傳統的主食,所以 ...

  6. u001660年前的臺灣是農業社會耕田的是牛60年後的現在看到畫過阡陌的都是農機農委會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典藏5萬6千張空軍舊航照記錄臺灣人一甲子以來利用土地的歷史軌跡農航所與作者黃同弘合作以2年時間投入典藏歷史航照整理並爬梳調查報告出版地景的刺點從歷史航照重返六十年前的臺灣》 一書,勾起全民地景的記憶。 農航所與黃同弘兩年前出版 《不可見的臺灣:農航影像下的異視界》 ,再度攜手搜尋並研究1972年前農林航空測量隊使用的航照及其對應成果,今(7)日舉行新書發表會。

  7. 李登輝晚年依舊退而不休,博覽群書。 (圖片來源/總統府、攝影/蔡育豪) 2005年還心念「農業基本法」立法的李前總統,對於臺灣加入WTO之後的開放環境如何思考? 現今為農業人信奉的「三生一體」與「六級化產業」的農業觀,如何普及於世,本文作者在這一篇呈現立法過程。 最後,為什麼李前總統要親自實踐發展「臺灣國產肉牛產業」,與臺灣農地休耕、土地利用有什麼關係,他的一整套農業思想的脈絡終於在此呈現並得到結論。 文/丁文郁. 本文 承 《 記一段與李前總統登輝先生的農業奇緣( 上 篇) 》、 《 記一段與李前總統登輝先生的農業奇緣( 中 篇) 》 五、建立農業金融重建基金機制的促進者.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