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1年3月11日 · 好的領導者不當「主管」,只當「教練」!. GROW成長對話模式,員工自己變聰明. 總經理:「教練,我覺得非常困惑。. 我明明不厭其煩的舉例說明,業務經理總是說『他知道該怎麼做了!. 』但做出來的結果還是一樣,到底該怎麼說,屬下才能懂啊?. 業務經理 ...

    • 腦部自動導航,成醫師最佳助手
    • 神經外科權威力挺,白袍醫師二次創業
    • 醫師創業,得要懂失敗

    更重要的是,它能在腦部開刀的過程中,即時顯示「最佳路徑」,提供手術醫師參考。包含接下來手術刀劃過的區域,分別掌管身體的哪些行為、有多少百分比會影響運動能力和記憶,都會透過螢幕顯示。 這台腦部導航機器人並沒有酷炫外表,主機結合機械手臂、螢幕,外觀看來就是一台手術工作站。但動腦部手術本來就不需要花俏。若能讓手術刀精準地從 A 點走到 B 點,減少對其他部位的損害,就最大功用。 「簡單說,腦部動手術,越單純越好。」鈦隼生物科技創辦人兼執行長陳階曉說,身體其他臟器,多少在手術時會有翻動,腦部卻是嚴禁動盪的地方,這也正是機器人發揮功用的好時機。 外界較常聽到的「達文西手臂」和 Brain Navi 設計不太一樣。前者雖然能完成更複雜任務,卻還是跟著醫生操作,靠遙控來動作;腦部導航機器人則類似自駕車提,...

    團隊幕後的靈魂人物林欣榮,除了是腦部導航機器人的發想者,更在醫學界名聲響亮。因為他,是台灣神經外科權威,也是第一位將胚胎幹細胞成功移植在巴金森氏症患者身上的台灣醫師,曾獲得榮獲 2010 年美國神經治療及再生學會最傑出獎;現在,則是花蓮慈濟醫院的院長。 「神經外科醫師在進行手術時,總是希望有更智慧、更精準的設備來輔助。」他舉例,在腦中風細胞移植及巴金森病腦晶片植入手術中,希望能達到 0.01cm 以下的精準度。但是現階段的醫療器材卻只能做到 0.2cm 以上,臨床精準度相差 10 倍至 100 倍。 林欣榮認為,腦部手術得要有新的改變了,不過自己卻不擅長開發醫材、管理公司,因此找上同是醫師,擁有豐富創業經驗的陳階曉來實現夢想。 陳階曉是現任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泌尿科主任,專長不在神經外科...

    「因為爸媽以前做裝潢被倒債,所以我在讀國中時,寒暑假都會去菜市場和夜市幫忙賣衣服,一直賣到大學。」他說,這段期間,讓他比起其他醫師同業多了「被拒絕」的機會,加上以前成績起伏較大,並非順順利利地當上醫生,種種經歷,其實都是創業中必經的考驗。 「我鼓勵醫師創業,但不一定每個人都適合當 CEO,因為 CEO 是很苦的,得到處借錢、借資源;許多醫師卻太順遂,較缺乏這種經驗」陳階曉回憶,Brain Navi 一開始創業時,雖然有想法,可是沒錢請廠商代工機械手臂,加上台灣廠商對醫療機械手臂不太有興趣,一度讓他相當沮喪。 貴人的出現,卻重新點燃了希望。「醫療創業更需要『被點火』!」陳階曉說,中國醫藥大學董事長蔡長海的天使投資,讓鈦隼有了第一桶金,能夠請國外廠商打造機械手臂雛形,否則也不會走到現在發展階段。...

  2. 2019年10月17日 · 隨著全球追稅的聲浪起,台灣也自 108 年 8 月 15 日起施行《境外資金匯回專法》鼓勵「自首減稅」。奉勸企業經營者早點盤點集團組織,讓獲利回歸真正有營運的公司。 台灣自 108 年 8 月 15 日起施行《境外資金匯回專法》,分為兩部分: 一部分針對個人的境外資金,因為過去沒有匯回台灣,所以 ...

  3. 2020年8月5日 · 「我以前常常在球隊上大吼大叫,不只叫到高血壓,也叫到沒聲音,但這樣叫到底有沒有效? 他不只會在球場上大吼隊友,更時不時氣到摔水瓶,以致現在水瓶都是鐵製的,因為「摔破過太多塑膠瓶」。 陳允懋坦言,每次發完脾氣,他事後都會後悔,「我摔瓶,別人也不會留下來再練一個鐘頭。 每次比賽或練球結束,他都會思考如何做調整。 他不斷想自己為什麼會生氣,因為「覺得有機會贏,但團隊沒有把握住」。 不過,再往前推,他事前跟團隊說輸贏無所謂,現在卻因為輸球而扼腕,豈不前後矛盾? 現在,當他要說話時,他會請大家停下動作,等到完全沒聲音。 請團隊盯著他,心平氣和地給予指令,跟大家說為什麼要做這件事、要怎麼做。

  4. 2022年9月26日 · 2 年換掉 2 董 4 總,大股東與外部大咖矛盾不斷. 算一算,從 2020 年底,以鄭文逸、王光祥為首組成的新經營團隊,取得大同經營權至今,不到 2 年時間,就換掉 2 位董事長、4 位總經理。. 這當中,僅有鴻海機電整合組件事業群前負責人依文,卸下大同總座 ...

  5. 2023年1月30日 · 你做好屆齡退休或轉換跑道的準備了嗎? 培養自我反省的習慣,累積小進步成職涯墊腳石. 「沒寫就不會自我反省,就沒有『敲警鐘』,做了之後每天都很有目標。 」每日反思、學習所積累的小進步,讓葉素秋把每件事做到最好,她的職涯經歷也印證了這件事:非會計本科出生,卻在惠普、台灣微軟從事財務工作十幾年;沒有傳播領域的經驗,曾在帝國菸草公司兼任公關;沒有醫藥醫療背景,但當了藥廠總裁。 不僅如此,接下每個職務後,她還會逼自己做得不一樣。 比方說,傳統上財務長就是內控機制建立的角色,但葉素秋會想「除了把家裡的東西做好外,還可以怎麼凸顯我的工作,做出來的 impact(影響力)比別人好。

  6. 2021年4月14日 · 1. 對目標有堅定的立場(Take a stance on purpose) 企業要擁有堅定立場,落實在日常工作與決策中,這也是向員工解釋「為何工作」的最佳答案。 然而,沒有太多企業能做到這點,麥肯錫曾調查發現,82% 的工作者認為組織目標很重要,卻只有一半指出這項目標真的發揮影響力。 目標絕非口號,像是亞馬遜(Amazon)廣為人知的故事之一,便是在會議中擺設一張空椅子來象徵顧客,代表他們以客為尊的決心。 而當組織目標契合至個人時,更能激發工作動力,麥肯錫提到「在職場實現目標」的員工,得以發揮 4 倍的生產力。 亞馬遜(Amazon)CEO 貝佐斯奉行「用戶至上」的原則,也將這樣的決心帶進會議室裡。 Dan Farber via flickr. 延伸閱讀: 貝佐斯卸任倒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