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 駟不及舌
    • ㄙˋ ㄅㄨˋ ㄐㄧˊ ㄕㄜˊ
    • 釋義:
    • 話一說出去,就是用四匹馬拉的快車也追不回來。比喻說話當慎重,不可失言。《論語.顏淵》:「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元.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一四.四卦》:「次三,駟不及舌,有悔。象曰:駟不及舌,滕口說也,一言之失,悔何追也。」
  1. ㄫ ( )是 注音符號 中的 聲母 之一,字形取自「 兀 」,發音則取 老國音 「兀」字的聲母(今「兀」的聲母為「ㄨ」,但在老國音中則為/ ŋ /)。. 《 說文解字 》:「兀:高而上平也。. 「ㄫ」為1918年公布的第一批注音字母,對應發音為 軟顎鼻音 / ŋ /,單講 ...

  2. 字形取自「 師 」的右側,發音則取「師」字的韻母。. 「ㄭ」是1932年中華民國教育部為了解釋「 ㄓ 、 ㄔ 、 ㄕ 、 ㄖ 、 ㄗ 、 ㄘ 、 ㄙ 」的韻母而創造的注音符號,僅用於解釋,而平常會省略不寫出,因此一般人會覺得「ㄭ」韻是「 空韻 」,但事實上 ...

    • 意涵
    • 日本藝術中的體現
    • 影響
    • 外部連結

    侘寂美學是日本傳統美學中最顯著的特點。它在日本的審美價值中的地位,大致相當於希臘對於美和完善的理想在西方的地位。如果一個物體可以在我們內心帶來寧靜的憂鬱和精神嚮往的感覺,那麼它可以說是「侘寂」。侘寂接受生活是複雜的,但崇尚簡單。它承認三個簡單的事實:沒有什麼能長存,沒有什麼是完成的,沒有什麼是完美的。接受這三樣事實,就能接受滿足是一種成熟的快樂。 文化研究者戶倉恆信,他主張將「侘」視為「問如何(How)的對象,而非問什麼(What)」的概念。於是在美學範疇裡,將不完全與完全的顛覆過程之中,認識主體逐漸產生「侘」的美意識,而「侘」未必存在於外在世界。例如,能夠體現「侘」空間,如「茶禪一味」一詞,以茶人所建作的「小間茶室」作為代表。在不到兩坪的極小空間裡,茶人佈下顛覆舊與新、劣與優等相對概念的契...

    日本藝術受禪宗觀念影響。因此在日本藝術作品中,接受事物的缺憾和無常便是一大主題和內涵,可以用「侘寂」概括。例如: 1. 尺八曲的本曲 2. 華道 3. 日本盆栽:例如利用紋理粗糙的木材、枯木片和空心的樹幹,象徵草木榮枯,時間流逝。 4. 日本庭園,例如枯山水 5. 日本詩歌(英語:Japanese poetry) 6. 日本陶器(英語:Japanese pottery):萩焼(日語:萩焼)、樂燒、金繼 7. 日本茶道 谷崎潤一郎的《陰翳禮讚》被視為日本當代文學對於「侘寂」的詮釋。 1. 安土桃山時代(16世紀)的「侘寂」樂燒茶碗 2. 萩焼(日語:萩焼)茶碗 3. 龍安寺枯山水 4. 華道的插花用具 5. 松尾芭蕉所作俳句:「ほろほろと 山吹ちるか たきのおと」(山吹凋零 悄無聲息飛舞 瀧之...

    「侘寂」經由各國學者推介,已經成為談論日本美學時經常被提及的概念,在全球藝術、科技、媒體和醫療等領域都有影響。 心理健康領域以「侘寂」概念抵消「事事追求完美」的思維。 設計師倫納德·科倫(英語:Leonard Koren)於1994年所著之《侘寂:致藝術家,設計師,詩人和哲學家》(Wabi-Sabi for Artists, Designers, Poets & Philosophers)以英語嘗試解釋侘寂之概念,將之與西方美學觀念並立對比。佩內洛普·格林撰文指出,科倫的著作成為了「鋪張浪費的文化在懺悔時的談資,各路設計師的試金石」。 日本的陶器風格亦影響現代西方制陶工藝,英國陶藝家伯納德·利奇(英語:Bernard Leach)吸納許多日本陶藝審美觀念,可從其著作《制陶師之書》(A Pot...

    In Search of Wabi Sabi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with Marcel Theroux
    Ваби-саби — красота несовершенства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俄文)
  3.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冂部 為漢字索引的 部首 之一,計二畫,是 康熙字典 214個部首中的第13個(二畫的中為第7個)。 冂部構字時通常為半包圍結構或位於上、下方。 一字帶「冂」且無其他部首時歸為冂部。 部首單字解釋 [ 編輯] 坰的本字,即郊野的意思。 同「冋」。 字形 [ 編輯] 金文. 大篆. 小篆. 部首字元及變形 [ 編輯] ⼌ (康熙部首):KANGXI RADICAL UPSIDE-DOWN BOX (U+2F0C) 位於文字區: 冂 :CJK UNIFIED IDEOGRAPH-5182. 名稱 [ 編輯] 漢語:冂部(拼音: jiōngbù ,注音:ㄐㄩㄥ ㄅㄨˋ)、同字框.

  4.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人不知而不慍」是《 論語 》首章中的一句話。 第一章 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人不知而不慍 ,不亦君子乎? 學者對「人不知而不慍」的釋義多有不同,收集於此。 楊伯峻 [ 編輯] 人家不了解我,我卻不怨恨。 [1] 這一句,「知」下沒有賓語,人家不知道什麼呢? 當時因為有說話的實際環境,不需要說出便可以了解,所以未給說出。 這卻給後人留下一個謎。 錢穆 [ 編輯] 別人不知道我,我心不存些微怫鬱不歡之意. 隨著時間的推移,孔子更加博學,孔子之道也更加深遠,已到了他人無法了解的境界。 即便聰明的顏回,也不能完全了解孔子之道的高大,然而孔子不生氣。 慍,怫鬱義,怨義。 學習是為了自己為了大道,別人不知道,也沒有生氣的道理。

  5. 茳芏 (讀音:jiāng dù [2] ,或jiāng tǔ [3] , 學名 : Cyperus malaccensis ),在臺灣為栽培種,主要栽培區域在台南市學甲區,又稱 三角藺 (鹹水),具延長之葉身 [4] ,三角藺草中的淡水草種為 蒲 ( Schoenpleectus triqueter (L.)Palla.) 。 臺灣的茳芏亦稱 鹹草 ,中文名 鹵草 、 茳茳鹹草 [5] ,是 莎草科 莎草屬 的植物。 中國植物誌紀載 [6] 茳芏 (原變種)Cyperus malaccensis var. malaccensis,葉片較長。 苞片通常極展開,長於花序;鱗片內捲。 產於廣東,但未見到標本;也分佈於地中海地區,印度、緬甸、越南、馬來亞、印度尼西亞、日本琉球島。

  6.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ㄋ ( )是 注音符號 中的 聲母 之一,字形取自「乃」的古字「 𠄎 」,發音則取 官話 「乃」字的聲母。 「ㄋ」的發音為 齒齦鼻音 / n /,不過單講「ㄋ」這個符號時通常會發為「ㄋㄛ」或「ㄋㄜ」。 在絕大多數的拼音方案裡,「ㄋ」都是被寫為〔n〕。 相關變體 [ 編輯] 解釋用注音符號「 」為「ㄋ」的變體,乃「ㄋ」下方多一豎。 在 閏音符號 中,該豎與「ㄋ」的末鉤相連,寫作「 」,但今天普遍寫作「 」,豎筆在第二折下方,甚至可以與第二折相連,而不必與末鉤相連。 它表示 韻化 的「ㄋ」(「ㄋ」本身為 有聲子音 ,可以單獨發聲而不需接韻母),發音為/ n̩ /;例如「嗯」雖然官話本音為「ㄣ」〔en〕,但前面的〔e〕往往不發出聲,而形成只發/ n̩ /,即為「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