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紅藜是臺灣原生種,本名臺灣藜,並非平地常見作物,而是屏東、臺東原住民部落種植逾百年的傳統作物,排灣族語稱為「djulis」(菟莉絲),在屏北三個排灣族和魯凱族部落最為常見。 隨著胡青娥的腳步,我們來到屏東縣瑪家鄉禮納里部落(RINARI),一覽這原住民傳統糧食作物的前世今生。 部落創生 紅藜化身特色產業. 禮納里其實聚集了三個部落──瑪家鄉的瑪家、三地門鄉的大社,以及霧臺鄉的好茶。 2009年,八八風災造成三地重大災情,政府將災民遷至鄰近的瑪家農場安置,命名「禮納里」,意即「我們一起走,大家一起往那兒去的地方」。 近年來禮納里部落致力推廣紅藜產業,讓紅藜不僅只能用吃的,更延伸出許多周邊商品。 為了推廣屏東原鄉紅藜產業,提升地方整體競爭力,政府民間齊心協力,要將紅藜行銷至國際。

    • 微藻保存與擴增培養
    • 各類微藻投餵文蛤的效果
    • 微藻應用於養殖業的趨勢

    微藻自然生長會隨著培養環境變動與季節更替產生消長,不同的藻種在同一培養池中會競爭營養鹽及生長空間,所以在多種藻類混養時,不易培養目標藻種,且會出現水色變淡、水中藻含量減少的情形;反觀單種微藻培養只要提供適合的養殖環境,就能順利且方便地擴大培養。另一方面,單種微藻培養因為藻種單純也利於長時間保種,以備不時之需。為了能穩定培養所需的目標微藻,建立微藻保存且單種微藻培養是微藻增殖應用的基礎。 單種微藻保存必須先測定各微藻株對保種環境的需求,再依微藻特性建置標準化保種條件,為後續研究及應用奠定基礎。本文列舉文蛤養殖產業常用微藻種類的保種條件,在微藻最適溫度及光照保存條件試驗結果(表一)顯示,等鞭金藻最適保存條件為溫度20℃和光合作用有效光照度100 umol/m2/s;牟氏角毛藻(Chaetocer...

    不同藻類對溫度、光照等環境因子的耐性不同。自然水域中,大型藻生長會與微藻競爭水中營養鹽,而文蛤主食即為水中微藻,所以當微藻於戶外池塘培養時,若遇冬季水溫偏低等天候因素或池水中營養鹽不足,微細藻類常無法穩定且大量培養與供應,從而降低文蛤育苗的成功率及拖長育苗時間,甚至出現文蛤肉質稀少或空殼化的情形,因此文蛤養殖中餌料微藻供應充足與否,對文蛤養殖成效有著關鍵性的影響。為改善文蛤養殖常遇到餌藻供應不足的問題,深入了解水中餌料微藻濃度及種類對文蛤攝食的影響,進而建立穩定餌藻供應程序,掌握文蛤攝食與微藻培養的平衡養殖關係,是文蛤產業非常重要的一環。 文蛤對微藻的濾食,受進水率、水中微藻種類及藻濃度等因素影響。以不同濃度的微藻投餵文蛤,測定文蛤對各株微藻可接受的最適投餵濃度試驗中,以微藻投餵後文蛤不會產...

    在臺灣,微藻生產分工的情況並不普遍,育苗場或養成場的場主,除了要負責原本養殖場例行工作外,仍需同時進行微藻生產等餌料生物整備工作,工作量非常大。而東南亞較大規模的繁養殖場,大多以清楚分工、專人負責的模式進行微藻生產,以專人室內方式培養藻類,穩定控制溫度、光線等培養條件,有效減少空氣中的汙染物落入池中汙染藻類,能大量且穩定地生產微藻。所以臺灣養殖業對微藻生產應依養殖需求、執行能力及分工配合等影響因子,建立可適當管控的微藻培養流程,將是臺灣水產繁殖產業進一步升級的重要因素,前景值得期待。 更多文章請見《豐年雜誌》2020年12月號 1. 標籤 2. 文蛤養殖 3. 微藻 4. 濾食性 5. 角毛藻 6. 等鞭金藻 7. 擬球藻 8. 長鏈不飽和脂肪酸(highly unsaturated fat...

  2. 20191026. (攝影/Evan Lin). 文字/李怡欣. 臺灣約6成面積被森林覆蓋。. 北回歸線橫越,加上近4,000公尺的垂直落差,造就季風林、闊葉林、針闊葉混合林、針葉林等豐富的森林景觀。. 曾經,先民採伐平原淺山的林木燒柴與造屋;深山密林是原住民的獵場 ...

  3. 其他人也問了

  4. TaiBOL計畫主要是希望成立一個以臺灣野生動物為主的遺傳物質資料庫,向研究人員收集冷凍動物標本及生命條碼,希望能促進國內相關生物研究,及提供研究材料。 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博士黃世彬表示,過去只能透過圖鑑或專家鑑定物種,但若提供的資訊不完整,例如只有一個肉塊,傳統方式便難以鑑定;生命條碼是粒線體基因中的片段,每個物種的片段都不一樣,透過科學家將片段定序,就能得知物種訊息。 計畫執行至今已蒐集3,926種、13,063件冷凍標本,以及1,983種、3,796筆生命條碼序列資料,2009年開始擴大收集菌類標本,目前已蒐集1,177種、1,058件乾標本及1,166件活菌株,1,687筆生命條碼。 冷凍動物組織以存放在液態氮中為主,可讓這些樣本獲得最佳的保存環境。 (圖片提供/林務局)

  5. 透過「特定食材」或「菜餚」考察某個區域的歷史變遷,是近來甚受學界青睞的研究方法。日本史學者喬治・索爾特(George Solt)考察「拉麵」(ラーメン)的起源以及戰後「拉麵」如何在美援的影響下深入日本社會,並在90年代加入大和民族的元素(包括:食材、服飾與音樂),最終成為代表日本 ...

  6. 農業是國家發展的基石,負有糧食生產的重任,供應國人最基本的日用飲食所需。 臺灣現代化農業行政體系已有百年的發展歷程:從日治時期開始成立農政部門管理、發展臺灣糖業與糧食生產;再到戰後美援時期的中國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提供臺灣農業發展所需的資金、技術與人才,並於68年改組為行政院農業發展委員會,持續推展農業發展工作;73年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成立,有了事權統一的中央層級農業主管機關。 至35年前的520農民運動,訴求成立農業部,呼籲政府重視農業,一路行至今日的農業部成立。 近年來我國受到氣候變遷、經貿區域整合與自由化及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等衝擊,促使農業生產、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及國際農產供應鏈模式發生變革。 加上國人對於食與環境永續意識提高,使我國農業發展面臨多重挑戰。

  7. 農業部於2016年提出農業再生計畫,並於2017年推行智慧農業至今,鼓勵智慧科技與精緻化溫網室設施的發展,目的為改良產銷技術,以因應氣候變遷帶來的挑戰。 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院長林裕彬表示,「目前全球面臨氣候變遷水資源缺乏與食安等問題對農業造成極大影響勢必要朝向精準化自動化栽培的方向邁進智慧農業結合設施栽培會是未來發展的一大趨勢。 我們希望能整合臺大所擁有的高科技技術、工具,建構智慧溫室,實踐高科技農夫的願景。 」林裕彬放眼國際,相信臺灣擁有的技術絕不遜色。 國立臺灣大學農場訪客中心(綠房子)旁,共有6座太子樓式玻璃溫室,近2年透過「智能溫室及數位專家栽培系統之研究」計畫取得農業部補助,而得以修繕與改造。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