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邦克列酸(英語: Bongkrek acid [1] )為一種強烈的粒線體 呼吸 毒素,多於穀物、椰子、食用菌等食物受致病型唐菖蒲伯克氏菌汙染後由該菌所分泌生成 [2] [3]。它是一種熱穩定、無色、無味、高度不飽和的三元羧酸 [4],其好發於室溫(22-33 C)、酸鹼值中性、含鹽量2%以下及發酵1-2天的脂質食物之中 [4 ...

  2. 黃麴毒素(英語: Aflatoxin ),也稱作黃麴黴素、黃麴黴毒素,是一種有強烈生物毒性的化合物,常由黃麴黴及寄生麴黴等另外幾種黴菌在黴變的穀物中產生,如大米、豆類、花生等,是目前為止最強的致癌物質 [1]。

  3. 2013年10月20日 · 簡述 [編輯] 1979年,臺灣相繼發生「米糠油中毒」、「假酒」事件,進而引發中華民國消費者文教基金會等民間消費者保護團體興起,揭開食品安全征戰序幕。 [1] 著名的食品安全事件,如含有瘦肉精及四環素的肉品、塑化劑、黑心油(油品摻銅葉綠素、地溝油、飼料油、工業用油),民間台灣 ...

  4. 肉毒桿菌毒素 是一種神經阻斷劑,它可以阻斷 神經 訊號被傳遞到過度收縮的 肌肉 ,使過度收縮的肌肉放鬆,改善動態紋,達到除皺的效果。. 而未施打肉毒桿菌的肌肉部位,仍可正常收縮,並不會影響正常的臉部表情,一般注射後3天開始發揮功效,一、二週 ...

  5. 食物 [編輯] 發現的經過 [編輯] 瑞典科學家在2002年意外發現,經高溫加熱的含澱粉食物中會產生丙烯醯胺,像是炸薯條、洋芋片、或是加熱溫度超過攝氏溫度120 C(248 F)的麵包。 [4] [5] 其他研究 [編輯] 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流行病學系(Department of Epidemiology, Harvard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的Dr.

  6. 本页面最后修订于2022年5月21日 (星期六) 12:31。 本站的全部文字在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 之条款下提供,附加条款亦可能应用。 (请参阅使用条款) Wikipedia®和维基百科标志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注册商标;维基 是维基媒体基金会的商标。

  7. 己內醯胺(Caprolactam,簡稱CPL),化學式為(CH2)5C(O)NH的有機化合物,是6-氨基己酸(英語:Aminocaproic acid)(ε-氨基己酸)的內醯胺,也可看作己酸的環狀醯胺。純淨的己內醯胺是白色的固體。其年產量大約45萬噸。 己內醯胺主要用作製取聚合物尼龍6的單體。[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