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09年10月20日 · 最近有家公司針對主管進行360度管理能力評量,結果發現所有主管最欠缺的就是「有效激勵部屬的技巧與方法」。 關於激勵的相關理論,大家最耳熟能詳的可能是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 需求層級理論 」,將人類的需求,按層級劃分由低到高分別是: 生理需求(如水與空氣) 安全需求(如薪資與工作安全) 關係需求(如歸屬感與友誼) 自尊需求(如地位與名聲) 自我實現需求(如潛能發揮與自主管理) 針對 5 個需求層級給予適當的激勵,應可啟動「主管─部屬」互動關係的良性循環。 安全需求:重質量、即時性. 楚漢相爭時的兩個小故事,可做為主管在滿足部屬「安全需求」時的參考。 歡迎訂閱《經理人》電子報,每天進步1%,一年強大37倍! 故事 1:

  2. 2022年3月16日 · 杜拉克指出,人有自我實現的需求,但每個人的價值觀不同,管理必須因人而異,這個概念源自人本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Abraham Maslow)的需求層次理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 人們永遠不滿足,不滿足會驅使人們行動. 馬斯洛把人的行為動機,從低層次到高層次分成 5 項需求指標:生理、安全、愛與歸屬、自尊、自我實現。 馬斯洛的假設是,人有自我意志,驅動人的行為是需求,人會因為某項需求未能滿足展開行動。 《動機與人格》 指出,一個人終其一生總是在追求些什麼。 人類是一種永不滿足的動物,最多只有相對滿足或愈來愈滿足。 一個欲望被滿足了,另一個欲望會冒出來。 馬斯洛想研究各種需求和動機之間的關聯,以及各種動機激起的行動。

  3. 2019年11月8日 · 第一是 完全理性 (perfect rationality):人們可以迅速處理大量資訊並做出最佳決策,而非受限制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人處理資訊的速度有限,且受到經驗、能力的限制,只能做出範圍內相對滿意的決策; 第二是 人是自私的 。 代理理論的應用:選才與獎酬. 因此,代理理論討論的焦點集中在 如何防止人的投機行為,也就是組織內部的監督問題 。 關心的重點變成如何設計一個誘因機制,在監督成本不太高的情形下,讓組織內成員(代理人)與組織擁有者(授權人)的利益能夠相結合。 代理理論常用來解釋兩方面的議題,我分述如下: 1. 授權人如何選擇代理人? 以聘雇來說,由於雇主無法得知應徵者的類型,可能會找到不對的人。

    • 迷思1:「需求金字塔」是馬斯洛提出的?
    • 迷思2:需求層級必須一層層進階?
    • 迷思3:生理需求未滿足不會想追求其他?
    • 迷思4:只要滿足需求,就會主動追求成長?
    • 迷思5:需求層次全部滿足,就不會再有其他欲望了嗎?

    在馬斯洛撰寫的論文或著作中,從未用金字塔圖或其他示意圖解釋需求層次理論,以圖表呈現的形式,皆是各領域專家、學者方便傳播的手法。 1. 金字塔型:以最廣為流傳的金字塔圖來說,其實是管理顧問查爾斯.麥克德米德(Charles McDermid)在 1960 年代於《Business Horizons》提出,用來闡述企業策略應滿足員工的需求,以此激勵人心。 麥克德米德認為,企業想要以最低成本激發員工的最大動力,就得先評估員工正處於什麼層次的需求,調整對應的福利措施,而金字塔展現的層級概念,恰好符合戰後美國社會提倡的資本主義,迅速為管理界接受。 2. 俄羅斯娃娃型:《顛峰心態》提及,英國人本心理治療學家約翰.羅文(John Rowen)認為,俄羅斯娃娃更貼近需求層次理論的階層概念,每一個娃娃都包覆了...

    如果以金字塔說明需求層次理論,容易落入闖關打怪的思考陷阱,誤以為一種需求獲得完全滿足後,另一種需求才會出現。 馬斯洛強調,人性的發展是漸進式的,不是一個需求滿足了才會進展到下一個層級。應該是假設基本需求 A 得到 10% 的滿足,需求 B 這時不一定會出現,而當 A 得到 25%,需求 B 可能浮現 5%,以此類推。隨著層級上升,愈高階的需求愈難達到,人們也會因為處在不同的工作、環境、生活狀況,又退回上一層的需求。 馬斯洛舉例,一個正常人的需求層級組成可能是 85% 的生理、70% 的安全、50% 的愛、40% 的自尊、10% 的自我實現,依據個人的心理狀態差異,比例並不固定。

    根據馬斯洛的研究,大部分的基本需求都是按照生理、安全、愛與歸屬、自尊、自我實現排列,但是也有例外。比如說,有些人會為了保有自尊,寧可失去工作,不為五斗米折腰就是這個意思;經歷半年多沒有生活費的日子,或許就願意放下自尊,重返職場也不一定。又例如,有人會從與他人建立友誼(愛與歸屬),獲取努力的勇氣,有人則是尋求別人的讚美(自尊),補給前進的能量。 換句話說,滿足基本需求的序列會因文化、環境、個人等因素,而有變化,就算同屬一個社會或同一個人,我們在成長的同時,重視的需求也會因性格和經驗的結合,改變優先順序。

    即使需求層次的排序會不斷變動,所有的需求背後都能歸納2大類別:匱乏(deficiency)與成長(growth)。 馬斯洛主張,想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也就是追求更好的自己、更美好的生活,得先滿足匱乏,才有餘裕追求成長型需求。 馬斯洛認為,食物、安全、愛與歸屬和自尊是維持生命必須的要素,當這些需求缺乏滿足,我們會啟動防衛機制來脫離痛苦,甚至不惜傷害他人。唯有滿足了匱乏動機,才不會受到恐懼、焦慮、懷疑支配,進而衍生出成長動機,亦即自我實現,幫助我們探索人生,學會如何善待自己與他人,享受生命的樂趣和喜悅。

    距離馬斯洛首度發表需求層次理論 16 年後,他將人的需求從 5 個層次,擴展為 8 階段模型,依序為生理、安全、愛與歸屬、自尊、認知(cognitive needs)、美感(aesthetic needs)、自我實現、自我超越(transcendence)。 人首先會尋求基本需求(生理、安全、愛與歸屬、自尊)的滿足,生理得到安全感之後,動機強度逐步下降,轉向成長需求(認知、美感、自我實現、自我超越),也就是心靈的充實。 馬斯洛假定人天生有好奇心,對未知會產生分析、理解的衝動,認知需求在嬰幼兒晚期和兒童期最明顯。 從人類史上來看,也有不少人冒著風險或生命危險,堅持挖掘真相、創造改變。早期如天文學家尼古拉.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不畏教堂勢力,憑藉對宇宙的好奇心,研究並提...

  4. 2023年1月11日 · 一份關於 20 世紀最成功的企業領袖研究發現,「情境智力」是這些人成功的重要關鍵。. 顧問諮詢公司發現新的市場,帶著企業管理階層到另一個國家,造訪產業以外的模範公司。. IBM 在其領導力培訓計畫中,增設了企業服務團,帶領不同部門的高潛力 ...

  5. 2022年7月19日 · 巴斯光年是非常有自信的太空騎警,在一次探索任務中,他們被陌生星球上的生物攻擊,準備搭太空船逃離。 當時,助手問他是否需要幫忙,他堅決回答不用,最後卻撞上岩壁,使團隊受困在星球上。 這使得巴斯光年信心受創,卻也慢慢學習到, 不是每件事,都非得自己一肩扛下,還是要靠朋友互相扶持 。 (延伸閱讀 / 《玩具總動員 4》的職場縮影:你不會永遠受矚目,也很難永遠待在同一家公司! pixar. 電影《巴斯光年》(Lightyear)動畫劇照。 我的使命是幫助你,我不會放棄我的使命。 My mission is to help you, and I'm not giving up on my mission. 巴斯光年嘗試「超高速」飛行,但受時間膨脹現象影響,每飛行 4 分鐘,星球上的人就會經歷 4 年。

  6. 2014年8月13日 · 羅賓威廉斯的12句經典語錄. 經理人熱門 八分生活熱門. 分享. 收藏. 整理 / 王紫炘. 羅賓.威廉斯(Robin Williams)雖然不在了,但我們不會忘記,他的電影與笑話,曾陪我們度過生命中的一段時光。 而這些電影、曾說過的話、這些話背後的精神,也都會繼續與我們同在。 還記得《春風化雨》電影中,那個跳到講桌上的高中老師John Keating嗎? “No matter what people tell you, words and ideas can change the world.” 「不管別人怎麼跟你說,言語和想法都能改變世界。 “We don’t read and write poetry because it’s cu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