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3年9月18日 · NBA 職籃金州勇士隊神射手史蒂芬柯瑞Stephen Curry顯然就具備射手心態。 他的教練史蒂夫.科爾(Steve Kerr)說:「柯瑞想的只有要射籃,就算沒進也處之淡然,因為他知道下一球就會進了。 在柯瑞高度選擇性且注重實用有益的心態下一球不進只是讓下一球更有可能投進他不會為之恐慌擔心今晚會敗北收場。 這種高度選擇性且有益的思考習慣也會認為,只要「狀態來了」,他一球接一球投,整晚都能保持手感,沒必要擔心運氣會不會用光。 這種想法不盡然合乎邏輯,但絕對大有幫助,否則柯瑞也不會這樣想。 愛迪生發明白熾燈泡、鎳鐵電池和其他今日習以為常的科技,他在艱辛漫長的事業生涯中,肯定也抱有射手心態。 他很少把不成功的測試視為失敗。 愛迪生認為,每一次測試都提供了寶貴資訊,讓他更接近最終解答。

  2. 2013年8月22日 · 這正是成功學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所謂成功者的第三個習慣要事第一put first things first)。 柯維強調,想要讓生活過得平衡而充實,「關鍵不在於時間管理,而在於個人管理」。 他提出一個「急迫/重要」4象限表,指出人生各種活動,都可以區分為「急迫」與「重要」:急迫是指「是否必須立即處理」,重要則代表「對人生目的和價值觀而言是否重要」。 唯有專注於重要的事,避免老陷於急迫的事,才能讓自己的人生朝著想要的方向前進。 多數人每天都忙於既急迫又重要的事(第一類)導致心力交瘁、選擇逃避,去做一些不急迫又不重要的活動(第四類)。 也有一些人,把大部分時間都花費在急迫但不重要的事情(第三類)上,但其實,急迫之事往往對別人重要,對自己不重要。

    • 個人領域的成功:足夠正直、堅守原則
    • 公眾領域的成功:部屬認同、願意追隨
    • 傑出領導者的自問:當你退休時,你希望留下什麼?
    • 領導者願意探究內心,才會有動力改變

    能先在個人領域贏得成功的人,才是傑出的領導者。這裡的成功指的是「戰勝自己」。 不過,許多人拒絕改變自己,即使他們已經意識到、了解到改變的重要性,他們仍選擇逃避,也就這樣錯過了成為傑出領導人的可能性。 為什麼大部分的人拒絕改變自己?柯維認為有以下 4 點原因: 1. 不想為自己的人生負責:他們習慣把責任推給別人或環境。 2. 不願意付出時間與代價:只有少數人(大約 5% ~ 10%)願意付出時間與代價,定義個人使命、人生觀或信念。 3. 不想冒險、離開舒適圈:許多人雖然擁有個人願景與使命,卻不願付諸實行,因為這需要冒險與努力,並被迫離開舒適圈,讓他們因此轉而追求次要目標。 4. 不知道從何改變起:他們此刻不具備追求個人成功的思維或技能,而家庭或企業文化中也沒有終身學習的典範,就連個人的成功都有...

    傑出領導人都會獲得公眾的成功。這關乎盪其他人是否願意加入你的行列,和你一同成就共同的願景。 為何如此多功成名就的人無法通過這項考驗?柯維認為有以下 3 個原因: 1. 沒有安全感:他們擁有個人的安全感,但與合夥人之間卻沒有建立共同的安全感。他們想駛出外海,卻把錨丟在港口裡。 2. 沒有學會授權:許多人知道授權的機制如何運作,卻不願意充分授權,只因不想交出控制權,更不想把功勞拱手讓人,也不相信別人能把工作好好完成。我對這樣的人深表同情;當我自己的公司要擴大規模時,我也經過一番掙扎,才向大家揭露某些資訊。 3. 沒有建立良好的環境:他們應該設法讓所有人共同創造一個互相支持的環境,或是一個有利於他們實現願景的文化。而不是坐在那裡,問題一出現,就把責任推給公司的主管或其他人。 如果你想實現自己的理想...

    《成功哪有那麼難》書中有一個關於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的親身故事,或許可以給你做為上述例子的參考。 柯維曾與一家公司合作,這是家狀況不錯,但需要盡快進行內部改造計畫來迎接挑戰的公司。 這家公司的領導人當時 63 歲,他計畫在 65 歲退休。在他投入精力規劃整個改造計畫後,他發現這是個大工程,無法在兩年內順利完成。 於是他開始思考,自己是否要啟動這個計畫。他可以選擇不做,畢竟自己再過兩年就要退休了,這個計畫伴隨著新的問題與風險,如果實行不成功,還可能因此葬送掉自己的名聲。或是,他可以選擇做,因為這個計畫會對公司的文化產生正面影響,讓公司在下個世紀立足於成長的有利位置。 柯維知道他心中的掙扎,只問了他這麼一句話: 他說:「我不知道。我從來沒有真正想過這個問題。」 柯維說:「你...

    柯維希望領導者探究自己的內心,問自己這個問題: 這種內在探究通常會使你想要改變、再造自我,因為你意識到自己必須為了優質成長而盡一己之力。而且,在深思與內省的過程中,與你想做出的貢獻有關的人,或許會開始加入你的行列。 當你下定決心要解決難題,並著手進行重大的改革計畫(不論是私下進行的個人計畫,或是公開進行的組織層級計畫),你需要堅持到底的毅力,得開始處理與解決多年來一直困擾著你或組織的問題。自此,你才終於開始有條有理的面對自己必須做的事。 你這一生想做的任何事,都可能是向內心深處探究的重要課題。基本上,就是個人的成功激發的公眾成功。

  3. 2020年12月31日 · 無獨有偶領導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也在 1980 年代透過 30 年研究彙整成《 與成功有約 》,將高效人士的工作方法歸納出 7 種習慣。 經理人月刊-NO194期. 高產出人士都會做的事:提前準備、快速驗證修正. 杜拉克與柯維的著作,已出版逾 30 年,現在來看依然適用,只是現代工作的困境,如同《 管理的本質 》中所提,知識型工作的工作方法,非常個人,必須視職業性質、職務類別、組織型態等境況而定,每個工作者都有獨一無二的技巧組合,且真正有效的工作方法,需不時檢討,根據環境需要而調整。 本期《 經理人月刊 》從 5 大面向探討提高產出的工作方法,另外也找來 4 位高效工作者分享。

  4. 2016年7月1日 · 已故的成功學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R. Covey)在 《與時間有約》 中說,人每天都要面對如何善用時間的挑戰。 他認為,人生的一大課題是「把最重要的事視為當務之急。 」他解釋,有兩個會影響時間運用的重要元素:「急迫性」與「重要性」,人們常把這兩件事混淆了。

  5. 2012年10月30日 · 這本書就是成功學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於1989年所推出的經典著作與成功有約》(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書中所提出的高效人士7習慣」,更是與卡內基訓練同為當今世上最具影響力的成功學主流學說。 增加感情帳戶存款,才能達到全面成功. 這7個習慣,分別是「主動積極」「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和「不斷更新」,前3項是個人做事習慣的效率養成,接下來3項是團隊合作的思維基礎,最後1項則強調日新又新的重要。 「這7個習慣是有順序性的,而且這個順序,是絕對性的! 」參與過無數教育訓練課程的泰科電子人力資源處長黃麗卿這樣說。

  6. 2019年6月14日 · 《與成功有約》 一書的作者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提出了與斯多噶哲學類似的主張: 「關注圈/影響圈」。 「關注圈」是指 個人關注的範圍 ,比如國家經濟、新聞時事、個人健康、家庭關係、事業工作等等, 這類事物通常超過個人能力範圍。 消極被動的人習慣專注於「關注圈」,將不如人意的結果推給外在環境的問題,不斷抱怨他人,為自己的消極行為尋找藉口。 相對地,「影響圈」指的是 在「關注圈」內自己可以掌握的事 ,藉此讓事物發生改變,比如自己的處事原則、努力程度、學歷技能。 專注「影響圈」的人習慣花心力投入自我成長,不浪費時間與精力在「關注圈」上,而是將注意力放在「擴大影響圈」。 你可以參考「關注圈/影響圈」的圖,列出你現在的「關注圈」裡有哪些事項是你關心的,但有哪些事可能是你無能為力的?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