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2年6月9日 · 無論如何,短期來說,碳費將衝擊海運公司的財務數字。例如,若依照島國倡議的每噸 100 美元做計算,長榮、陽明、萬海台灣前 3 大海公司合計排放量約 1300 萬噸左右,總共要付的碳費是 390 億台幣,大約是長榮海運去年稅後盈餘的 13% 左右。

    • 全球供應鏈怎麼了?
    • 港口老舊、人力短缺,難應付變化太大的需求
    • 傳統管理制度失靈,零庫存使企業付出停工代價
    • 能源危機,供應鏈管理雪上加霜

    疫情打亂許多服務的需求周期,即便當疫情恢復到可控程度、需求回穩,但經濟回彈的情況不如想像中的樂觀,主因是物流與貨品供給,趕不上回漲的需求,各國通貨膨脹快速上升,美國與歐元區的通膨率達 6.8% 與 4.9%,均達十多年來的最高。全球供應鏈進入重組、大洗牌的時代,如何因應此不確定性因素、重新布局策略並調整市場與供應鏈?一再考驗企業的韌性與經理人的應變能力。

    2021 年 3 月,一艘從馬來西亞前往鹿特丹的巨型集裝箱船長賜輪(Ever Given)在蘇伊士運河中滯留了 6 天,在一天內造成 150 艘貨船受阻,成為網友口中的「大排長榮」。據蘇伊士運河管理局稱,堵塞造成的損失超過 10 億美元。然而,這樣子的「塞港事件」並非單一事件。 早在疫情發生前,各國港口船期就常因大浪、大霧及暴風雨等因素而延誤。因應氣候、環境變化,以及愈來愈大的船舶設施, 港口早已面臨「基礎設施升級」的壓力。新冠疫情只是加速凸顯港口基礎設備不足,為航運業帶來最大危機,嚴重影響到品牌端的生產、運輸等過程。 到了 11 月的購物季,加州最繁忙的洛杉磯、長灘兩大港口,有 111 艘貨櫃船排隊等候進港!相較新冠疫情發生之前,最高紀錄僅 17 艘貨櫃船等待靠岸。就算船進港了,貨櫃又因缺...

    在全球化的時代,供應鏈管理呈現極度專業分工,影響層面環環相扣、互相勾串,一旦一個環節遭到中斷,將直接關聯到下一個營運發展,引發一連串的連鎖反應。比如生產一部汽車,從原料、生產、組裝到銷售,都經過數十個國家的分工,最後才送到消費者的手上,當關鍵零組件發生短缺,或物流運輸遭到中斷,要「拿到車」可能就得再等等了。 過去以「及時生產系統」著名、努力降低庫存以壓低成本的豐田公司,也必須向「短缺」投降。自 2021 年夏天來,因疫情、加上晶片嚴重短缺,迫使豐田汽車(Toyota)持續減產,9 月份產量和去年同月相比暴減 55.3%、10 月也暴減 50.9%。到了 12月,豐田更表示:「因來自東南亞的零件供應持續短缺、加上國內物流緊繃,日本工廠將持續減產,兩座工廠部分產線已自 12 月 8 日起進行停工...

    當前的供應鏈危機,不僅僅限於疫情所擴及的影響,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全球能源供應」問題。由於全球政府與企業對「減碳」的承諾,必須削減傳統能源的使用量,導致傳統能源產量不足,但新能源的供應又趕不上,最終使得能源短缺。 由煤、原油與天然氣組成的能源價格,自 5 月以來上漲了 5 成;煤價飆升更迫使中國在 9 月限電、工廠停工,擠壓到全球供應鏈。展望未來,供應鏈的問題可能會愈來愈嚴重,全球對氣候變遷、環境永續設定的目標,勢必影響生產與貿易成本,當各國開始積極研訂課徵「碳關稅」、擬定「碳交易」的機制,最後,國際共識與相關規範將決定供應鏈的走向。 過去以「專業分工、朝向成本最小化」的全球供應鏈模式,顯然脆弱度也愈高,能否有足夠韌性面對未來風險,已成為所有企業必須面對的課題。 參考資料:labornot...

  2. 2017年6月7日 · 而近年來全球經濟成長動能趨緩也已明顯反映在海運上根據聯合國貿易暨發展會議(UNCTAD)提出的2016年海運年報顯示2015年海運貿易量需求面成長率2.1%但供給面成長率達3.5%顯示全球運能過剩致使大部分海運產業2015年起至2016年運費屢創

  3. 2021年8月24日 · 海運業面臨四缺問題難解運價續揚長榮法人說明會上周五釋出正向展望加上散裝運價指數上揚帶動航運股 11 檔攻上漲停作收。 貨櫃三雄昨天成交金額達新台幣 1177.37 億元,占大盤約 32%。

  4. 2023年12月22日 · 同時碳交所的收費標準很優惠:不收開戶註冊費、保證金、交易平台使用費,只有買方購買碳權產品、交易成功時,收取 5% 交易手續費。碳交所也不收取碳權產品的差,碳權開發商的定價,就是碳交所的上架價格。

  5. 2022年6月22日 · 分享. 收藏. 今年 5 月初,主計處公布 2022 年 4 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為 3.38%,台灣 CPI 連續 9 個月「破2%」的通膨警戒線,更持續 2 個月破 3%,創下 9 年半新高。 無論是零售業、製造業都被逼著思考,是否反映成本漲價;如果吸收成本不漲價,可不可以藉機搶下市占,吸引新的客群? 延伸閱讀: 政府宣稱台灣經濟表現佳,上班族卻無感? 3 種面向解讀 GDP 的意義. 「這是營收導向的思維,價格低、銷售量增加,確實能吸引消費者、提升營收,但並不表示獲利會提高,如果沒有正視成本帶來的影響,獲利依然會被吃掉。 」長期研究訂價策略、收益管理的台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教授郭佳瑋表示,應該用「獲利導向思維來訂價」,將成本納入影響訂價的條件中。

  6. 2018年12月5日 · 分享. 收藏. (本文出自 《經理人月刊》2018 年 12 月號,特別企畫:訂價的技術 ) 台北市、新北市政府今年 4 月聯手推出了「交通定期月票」,可在 30 天內無限次搭乘雙北的捷運與公車(里程計費的公車除外),還有 YouBike 前 30 分鐘免費。 然而,這個政策也引發了「票價 1280 元是否太貴」的討論。 有人認為,如果是想要推廣大眾運輸,為何不訂更便宜的價錢,甚至於也有人提出「0 元」的方案。 事實上,市府曾研擬多種價格方案,從 1680~2580 元不等。 究竟,1280 元是怎麼算出來的? 台北市政府交通局局長陳學台說,在討論詳細的計方式前,應先確立做這件事情要吸引的目標族群,以及要產生多少效益。 因此,市府團隊討論的重點是,月票要「吸引」誰?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