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5年10月8日 · 78 年 3 月 16 日衛署醫字第 786649 號說明:「有關罹患不治之症病人,如經本人或家屬同意,立同意書後,醫師可否放棄心肺復甦術之處置疑義,因事涉生命尊嚴、宗教信仰、倫理道德、醫藥技術及病人情況等複雜問題,目前尚有不宜。. 這項說明在 85 年 11 月 8 日 ...

    • 在醫院住到死還是回家?
    • 日本推三種善終方式,因應高齡社會
    • 推薦閱讀

    「你們不是安寧病房嗎? 怎麼越住越不安寧。」一陣咆嘯過後, 陳先生(家屬)語重心長的說:「如果不能住到走(死), 我覺得安寧病房就失去安寧的意義了。」 「你們再騙我,不讓我回家,我要拿刀子自殘。」76 歲張爺爺用顫抖的手激動的寫在紙上。爺爺已經絕食抗議三天了。爺爺的子女都要上班, 他們紅著眼眶說:「擔心生性好動的爺爺,回家會亂跑出去買菜,又害怕他回家會加速死亡。」 事實上,爺爺堅定地表示回家的意願,曾經在請假後回醫院途中試圖跳車逃回家,但他的子女仍然不斷與醫師溝通,堅決不讓他出院, 要醫護團隊配合安撫。最後,張爺爺把自己的心關起來,繼續絕食。 「醫師你說什麼我都聽不懂? 沒有人喜歡住院,但你看阿母這樣怎麼能出院,如果回去又吐的話,我們還是會把她送去別家醫院。」 惡性腸阻塞讓王媽媽寢食難安, ...

    日本在宅安寧協會會長、小笠原內科的小笠原文雄醫師,最推薦的善終套餐有:「希望死」、「滿足死」和「接納死」三類。 希望死是依照本人意願的死亡。滿足死是即使不能百分之百依照自己希望的方式死亡,至少還有 80 分令本人感到滿意。通常,陪伴的家人看到自己親人可以滿足死,也會感到很幸福。最後一類接納死,比較不容易理解。臨床上往往會出現一種狀況是,本人的意願和家屬的想法並不一致,這時怎麼辦呢? 如果能讓雙方一步一步地靠近,最後達成共識,對本人來說,對家屬來說,都可以接受, 稱之為接納死。是協調下的結果。 小笠原醫師的團隊, 以照顧獨居的人在宅臨終而聞名。百分之 95 經手過的個案,能夠在自己希望的地方善終。他們認為能從百分之 85 提升到百分之 95 的在宅善終率,關鍵在於導入 THP 制度(Total...

    【打造以「家」為中心的醫療】一名醫師親臨日本「在宅醫療」現場:生命最終,醫療只該是「支援」 護理師被病人用剪刀刮肚皮,院方卻用「兩顆蘋果」安撫!台灣多數醫療暴力,在高層摸頭下不見天日 【什麼?!這樣也叫不平等?】那些「手大」男性沒有想過的困擾,鋼琴、iPhone 的尺寸其實是專為男人設計 (本文書摘內容出自《在宅醫療 從 cure 到 care》,由 天下文化 出版 授權轉載,並同意 Citi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首圖來源:pxfuel。)

  2. 2018年4月17日 · 這樣的怪病其實已經襲擊瑞典 20 年之久,且發病的兒童大多來自於前蘇聯、南斯拉夫移民,年齡也多半介於 7-19 歲之間。 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怪病產生? 且只有移民者患病而非瑞典本國居民呢? 醫學界解釋可能的病因: 有些發病兒童曾經目睹極端暴力 ,可能在移民前爸媽曾經遭到嚴重施虐,孩子當時看在眼裡造成心理創傷;或是他們 從相當不安全的移民國入境瑞典,在即將失去庇護、面臨驅逐出境時,隨即出現如此的生理現象,失去求生意志、陷入昏迷 。 怪病爆發後,有人質疑這些兒童會不會是父母為了取得在瑞典的居留權,唆使兒女裝病陷入昏迷? 這恐怕不得而知。

  3. 2017年8月7日 · 張善政坦言早年在台灣寫程式碼是很難有發展機會的興趣因為要讓程式碼有真正的影響力必須加入IBM微軟等大型企業總部在台灣是沒機會的他這 26 年來也看盡資訊軟體大廠與開放原始碼(open source)的「愛恨情仇」。

  4. 2020年12月10日 · 文/靜慧 30歲左右的李小姐,一上班就肩頸痠痛、膏肓痛,去復健科診所檢查,骨頭並沒有問題,她開始依醫師的建議做電療、拉脖子(頸椎牽引),也參考網路上的影片調整辦公室椅子、電腦的高度。

  5. 2015年5月14日 · 健保給付制度的同酬不同工,以及愈辛苦的科別,被告的風險愈高,導致急診、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醫師嚴重不足。 但身為病人的「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來改善甚至改變這樣的狀況? 迷信大醫院、名醫師,你成為醫師過勞的兇手. 有病找大醫院,找名醫是人之常情,而這種心態就造成如台大醫院急診室永遠人滿為患的現狀。 但你可能不知道,像是在台大醫院,就算是器官移植的專科名醫,都必須「下海」親自做超音波,仔細想,這樣是不是讓醫師「大材小用」? 當然,這是醫院制度的問題,但作為一個病患,如果只是小病或例行檢查,硬是搶掛「名醫」的號,不也是一種浪費醫療資源? 不要「指揮醫師怎麼看病」,別浪費醫療資源. 有醫師不諱言指出,「台灣的病人太愛指揮醫生看病! 」以下的對話情節,幾乎每天都在診間上演:

  6. 2020年7月24日 · 遇到痛苦,我們幾乎不會輕易向別人示弱,也傾向自己想辦法快速解決。. 但越是想快點擺脫,就越感受到痛苦。. 遇到痛苦,心理諮詢師說:「看見和表達自己的痛苦,這個過程本身就已經是在容納痛苦的感覺了。. (責任編輯:嘉芬). 文/ 心理諮詢師 廖暢 ...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