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20年2月6日 · PISA 和 TIMSS 涵蓋數十個國家的中學小學學生學習評量與調查這些資料的蒐集是由跨國教育評量組織推動建立收集資料的標準程序與作法再由各國的大學研究團隊收集學生資料。 資料定期釋出,提供研究者使用。 過去我是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TEPS這項資料收集計畫的協同主持人主要負責學生學習評量測驗的設計以測量學生從國一到高三的學習成長。 台灣教育長期追蹤資料庫 (TEPS) 是針對 2001 年的國中一年級與高中二年級的學生做調查,各約兩萬個樣本,約兩年做一次追蹤調查,直到高三下學期。 問卷內容包含許多面向的問題,有學生、家長、老師、學校行政人員等不同問卷。 除了調查問卷之外,學生還接受一組約 75 題的學習評量,測驗時間約 90 分鐘。

  2. 2019年6月14日 · SNIA. 2019-06-14. 分享本文. SNIA Vice-chair & Board Director Jim Pappas (left) and SNIA Executive Director Michael Oros (right) 雲端、物聯網、高速運算、海量資料已成科技現實,CPU 的運算能力以及應用端的創新成了熱門話題。 但要因應上述需求,更容易為人忽略但卻同等重要的還有一個關鍵:儲存技術的突破, 當雲端或 Data Center 資料過於龐大而導致存取速度緩慢時,等於扯了科技發展和日常生活應用的後腿。 早在幾年前,就有國際大廠推出 persistent memory(持續性記憶) 的概念,這是在「記憶」與「儲存」兩種技術之間截長補短。

  3. 2019年9月19日 · 三十多年來,國人的環境意識有長足的進步,主要原因是: 經濟成長讓人民有餘力「衣食足,知環保」、民眾環境受害感逐漸擴大、知識份子以及環保團體的倡議。 我將台灣人的環境意識發展,分為三個階段: 環境汙染、生態破壞、氣候變遷。 1980 年代,台灣經濟大好,人民環境意識萌芽,開始發現「環境汙染」問題。 怎麼發現? 靠五官。 眼睛看到空氣汙染,鼻子聞到惡臭、耳朵聽到噪音、皮膚感覺到灰塵……民眾從日常生活感受到的水汙染、空氣汙染等等現象,直接建立受害感。 從 1985 年的民調可知,當時國人關心環境問題主要為:公共衛生疾病 (78.5%),食物、水、空氣汙染 (71.2%),但對於生態保育 (28.1%)、氣候變化 (25.6%) 等等需要更多先備知識的議題,還沒有太強烈的感受。

  4. 2019年8月13日 · 【為什麼我們要挑選這篇文章】機器學習是人工智慧背後的基礎技術,透過機器學習,電腦可以自動分析數據並進行預測,優化系統的性能。 現在有哪些常見的機器學習演算法? 各有什麼優缺點? 下文列出工程師常用的機器學習演算法,熟悉它們,將提升你的 coding 高度。 (責任編輯:郭家宏) 「《科技報橘》徵才中! 跟我們一起定位台灣產業創新力 >> 詳細職缺訊息. 快將你的履歷自傳寄至 jobs@fusionmedium.com 」 說到分類演算法,相信學過機器學習的人都能講出一兩個。 可是,你能夠如數家珍地說出所有常用的分類演算法,以及他們的特徵、優缺點嗎? 例如,你可以快速地回答下面的問題嗎: KNN 演算法的優缺點是什麼? Naive Bayes 演算法的基本假設是什麼?

  5. 2017年1月6日 · 在遊戲Fate/Grand Order歷史上知名的提燈天使南丁格爾在遊戲中的位階是狂戰士於是有日本網友找出了資料證明了南丁格爾的狂遊戲所言非假據說南丁格爾曾經面對刁難她的軍隊長官一拳打破木箱強行把藥取走以治療傷患

  6. 2020年3月17日 · 人物故事 觀點. 【她每天都在打無煙硝的密碼戰】歷史學家解密「特務」政治檔案,裝成報社記者的「假名特務」也被揪出. 研之有物 2020-03-17. 【我們為什麼選擇這篇文章? 228 事件距今已 70 餘年,歷史傷痛依舊處在許多人心中。 在台灣的威權時代,匪諜、特務、受害者與其家屬,被掩藏於一齣齣的政治謎團。 歷史學家林正慧的工作為檔案研究,用政府機關留存的各式檔案,解開歷史迷局。 她在拼出歷史真相的過程中,常感嘆人生的悲歡離合。 (責任編輯:連柏翰) 林正慧長年投入臺灣客家史、二二八與白色恐怖研究,從檔案中挖出被隱藏的秘密。 相較於學術工作的「鬥智」,走進林正慧的研究室,像踏入一座秘密花園,擺滿她親手栽種的盆栽 ── 點亮「綠手指」,是歷史學者另一項美麗專長。

  7. 2017年12月21日 · 曾品滄讀碩士班時我在國史館工作負責管理蔣中正總統檔案也曾接觸尚未解密的白色恐怖檔案等等如果我運用這些齊全的史料寫論文可以很快就畢業但我的性格不太適合研究政治史。 尤其是研究令人感傷的白色恐怖歷史,長期下來恐怕精神會受影響。 雖然研究這類歷史是我身為歷史學家的責任,但不會想把它當作畢生志業,所以博士班就確認自己要研究生活史。 生活史的史料需要自己尋找,主要來源為早期的報章雜誌、日記、帳簿、口述歷史。 雖然生活包含食衣住行育樂,但在這些史料中,「吃」最常被記錄下來,因為以前的人每天都要消費食物,但一兩年才買一次衣服,蓋房子更不用說,所以就從「吃」來還原歷史生活。 研之有物:有吃過現在已經消失的台灣料理嗎? 曾品滄: 鹹的醃芒果,你有吃過嗎?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