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2018年1月5日 · 考了高分他更傾向於認為是自己努力了戀愛成功了他更傾向於認為是自己討人喜歡升職加薪了他更傾向於認為是自己能力夠強。. 但 一個日常就不怎麼懷抱期待人面對這些他沒抱期待的正面事件他更傾向於採取外部歸因。. 考高分 ...

    • 什麼是承諾?
    • 尋找能許下『承諾』的徵兆
    • 延伸閱讀

    「承諾」這件事情我們可以當作是生活中維繫彼此關係的一種模式或狀態。 當我們會「承諾」不僅僅是動詞,就是我們為關係許下什麼保證,他更關係發展的一種歷程,也就是它可以做為我們形容關係開始變化時的一種發展。 「承諾」這件事情有一些具體的特徵,其中包含:當我們想要許下「承諾」時,我們通常已經期許彼此的關係是更互相依賴,也彼此都更需要這段關係,不期望關係隨意的終止;再來,當我們許下「承諾」時,我們期許這段關係是一段長時間的投入,而非短期的發展而已,也因為期望長期的發展,所以重視某種互惠的互動。 當「承諾」發生時,我們開始覺得相互的依附是越來越正常的,對方的興趣開始可以定義自己,而我的想法,對方也會開始把它當成自己的想法;最後關係中的「承諾」是一種以集體為導向的思維方式,我們需要回應彼此的需求,有些付出...

    以感情為例,當我們想要尋找一個能長期維繫彼此的對象時,我們都會問這段美妙的感情,最終是否能轉換成一種對我負責任,願意為我調整,願意為我犧牲的狀態呢?對方是否重視「承諾」勝過於對我肉體的慾望呢? 從一些過去的心理學研究,對於「承諾」我們已經有一些定見,有些核心的行為舉止,是我們可以判斷對方的心智成熟度是否已經學會「承諾」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首先,對方真的會做出那些在你心中關乎於「承諾彼此」的行為舉止。提及婚姻這件事情或許是一個指標,但婚姻有時候總是被我們當作逗弄彼此情趣的玩笑話,因此提並不難代表什麼,而是對方是否把這些對彼此關係的規劃,展開具體的行動。 例如他真的開始把彼此的關係當作婚姻來經營,他會考量你的想法,然後嘗試用你的想法取代自己的,或許他開始規劃婚姻後彼此可以做的事情,開始用一些具體...

    總說「不知道想要什麼」的人並不是真的不知道,而是害怕選擇錯誤 這是人際關係的鐵則,卻很少人做到:雙方的「付出」和「索取」要取得平衡點 【一針見血】很愛把「隨便啦」掛嘴邊的人,反而是最焦慮不安的 (本文經合作夥伴Pinsoul授權轉載,並同意 VidaOrange 編寫導讀與修訂標題,原文標題為〈在生活中尋找到願意對你許下承諾,並維繫承諾的人…〉;圖片來源:Pexels, CC licensed。)

  2. 2021年8月16日 · VO 精選好書 2021-08-16. 《VO》導讀: 有時費盡千辛萬苦達成一項目標,內心深處會渴望得到別人的肯定,然而讚美有時就像甜味劑,聽上去悅耳,卻也容易讓人逐漸上癮。 心理諮詢師 叢非從認為,一個人的優秀與否,其實和他是否收到稱讚無關,因為當自己認為做得足夠好、內在感到滿足,他人的讚美或許也就不再重要。 管理. 自信.

  3. 2020年9月23日 · 1.先入為主. 他們對人的知覺並非出於理性客觀,而是將主觀想法投射到對方身上,而認為對方就是這樣類型的人。 例如看見對方板著臉就認為對方一定很難相處或者看見對方找零錢的方式就認為對方一定很吝嗇等。 2.投射作用. 在人際交往中, 人們會把自己的特徵,歸屬到其他人身上,假設他人與自己是相同的,並用自己的角度去判斷他人。 例如:對自己很自戀的人,見到他人對自己微笑,就以為他人對自己有好感;對自己很自卑的人,見到他人別過目光,就認為對方也不喜歡自己,而對方可能只是較內向或不知所措罷了。 3.情緒效應. 當下的情緒狀態或特定心境,讓他們戴上有色眼鏡看人, 以致看出去的人和事都染上了自己當下的情緒色彩 。

  4. 2019年9月24日 · 不管在諮商室,或是日常生活中,我常常看到大家把「情緒」和「想法」混淆在一起。. 個案常常告訴我:「我感覺不被重視」、「我感覺很不公平」、「我感覺生活一團混亂」、「我感覺不被愛」。. 但是,如果你仔細讀這些句子,會發現這些都不是「情緒 ...

  5. 2020年1月9日 · 「所有的協商說到底,就是一場『發現並滿足對方需求』的遊戲。 很多時候,我們會遇到在情緒上、無法聽進別人話的人,諮商心理師陳雪如分析,面對被「情緒腦」主宰的人時,我們要做的並非說理,而是運用技巧安撫對方的情緒,召喚出對方的「認知腦」,理智而冷靜地達成溝通。 (責任編輯:翁筠茜) 文/諮商心理師 陳雪如(Ashley) 黃先生是一位大學教授,大家都以為當教授很風光、很自由、不用打卡、沒有上下班時間,更沒有主管盯著你、還有一間個人辦公室,以及無數學生可以使喚。 「沒有上下班時間,不見得是好事。 我覺得我醒著的每一刻都在上班,沒有一個下班時間做為區隔,告訴我要放下工作休息。 」黃先生說,他壓力其實很大,現在是助理教授的他,要在時限內拚升等,如果沒有發表足夠多的學術論文,他就得離開教職

  6. 2019年11月26日 · 文/諮商心理師 嬰寧. 「做不到的事情,練習說不,才不會不小心落入『都是你的錯』的圈套裡。 有些事情本來就不是我們該做的、我們的責任、或者不是我的能力範圍內能做的,但如果我們因為 太害怕拒絕、為了討好對方、為了證明自己、為了拉攏某個關係 等,而硬著頭皮先答應,接著如果做不到的話,或者做得不夠理想的時候,就會發現似乎變成自己的責任。 1. 好像 「做到才是應該的」 ,誰叫你都答應,因此你必須要「說到做到」。 2. 好像你 錯過說「不」的時間點 ,一開始在商量討論的時候你沒有拒絕,通常他不會事後再持續問你能不能幫他,於是這時候除非你要自己提出不再幫他,否則像是無法退出。 3. 好像你 答應,你就得去克服做不到的困難。

  1. 其他人也搜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