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hoo奇摩 網頁搜尋

搜尋結果

  1. 其他比賽

    Series tied 3-3終場
    5月 3日vs騎士
    W
    103 - 96
    中央組WLPCTGBL10
    4933.5980.03-7
    4834.5851.04-6
    4735.5732.07-3
    3943.47610.05-5
    1468.17135.02-8
    大西洋組WLPCTGBL10
    6418.7800.07-3
    5032.61014.06-4
    4735.57317.08-2
    3250.39032.05-5
    2557.30539.02-8
    東南組WLPCTGBL10
    4735.5730.05-5
    4636.5611.07-3
    3646.43911.03-7
    2161.25626.03-7
    1567.18332.01-9
  2. 2021年7月21日 · 東京奧運將在疫情下登場台灣隊伍已突破哪些紀錄? 防疫有何眉角? 哪些賽事備受矚目? 10個數字一探這場最命運多舛的奧運。

    • 曾經狂野的滑板界上古神獸
    • 翻轉滑板的不是選手,而是商人
    • 運動化的收編與異議
    • 草原的野馬與馴服的狐狸

    滑板納入奧運、選手形象的改變,20多年前還很難想像。我於2001年初到美國東岸的費城念書,學校位在市區北緣的貧民區,地鐵出口邊的小廣場,偶有玩滑板的成群青少年,身穿寬鬆T-shirt與滑板褲、反戴棒球帽與渾身刺青、手提音響大聲播放Hip-hop,不時呼嘯來去。他們跟行人「爭奪」階梯與扶手,也對路過的外國留學生帶來相當的心理威脅。 據說脫胎自「陸地衝浪」概念的滑板,出現於1960年代前後、充斥搖滾樂與嬉皮的美國西岸。在自由氣息中萌芽的滑板運動,早期由一小群愛好者推動,一方面開發滑板製作,引進各種具有彈性且耐用的材質與技術,也揮發藝術的想像力,創作各類色彩繽紛的板面。

    就像所有聚集大量青少年的次文化所必然面臨的轉變,滑板大受年輕人歡迎之後,隨著就是如禿鷹般逐利而來的商人們。 1970年代後期,跨國企業如百事可樂與斯沃琪(Swatch)等,開始贊助滑板手與賽事,滑板文化產生質變,甚至一度沒落。到了1980年代後期,經由轉播棒球、籃球、美式足球而大撈一筆的電視台,也注意到滑板、滑雪單板(Snowboarding)、越野單車(BMX)等廣受青少年歡迎的運動,並在1990年代將之歸類為「極限運動」(Extreme Sports)。但極限運動的各種項目之間沒有直接關連,這種命名並非基於運動性質,而更像是針對年輕消費者的行銷策略。 緊接著滑板商業化的漂亮「翻板」,則是2000年運動產業全球霸主的捲土重來。1990年代,NIKE粗暴地切入滑板市場而慘遭滑板族打臉後,該公...

    青少年玩的滑板,在成人玩的政治世界中,也經歷了極大變化。次文化興起初期,各地市政府為了滑板族對行人造成的「威脅」,還有對成群青少年的心理恐慌,以保全、警察及交通規則等法律手段壓制驅趕,或者在公共空間設計上阻礙滑板,例如在樓梯扶手上加裝障礙物、在階梯與走道邊溝上加裝鐵鍊等。 不過商業化改變叛逆形象後,滑板族也發起「滑板無罪」的抗議,政府態度逐漸轉變。首先是1990年代之後,政府「治理術」從原來的禁止與犯罪防治,改為建造專屬公共設施,以便將滑板族集中管理。以美國為例,1997年時全國有165個滑板公園,到了2014年則增加到3,500個,成長20倍;而聯邦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更建議,為了讓滑板族能維持健康活動,應該繼續擴大建設到9,000個滑板公園。 對國際滑板組織來說,這也是理性決定:...

    並非所有滑板族都擁抱運動化與奧運。當IOC宣布納入滑板,許多滑板族感到被背叛的痛楚。例如《Vice》雜誌網站的一則留言說:「如果是在奧運,那就不再是滑板,而是站在有輪子的木板上的體操賽。會有一堆他媽的不懂滑板的人,搞出一堆鳥規則來。」滑板雜誌與網站中充斥著資深滑板族的咒罵,像是「滑板根本不是一項運動,也不是正規產業,但我超喜歡這樣。我們操他媽的頂多就是個恐怖片、或是個笑話。」 滑雪單板在1998長野冬奧納入賽事(恰好也是日本),曾激起世界冠軍霍孔森(Terje Håkonsen)的強烈抵制,反對成為「穿著制服、披上國旗與會走路的商標」。他不但拒絕參加當年冬奧,更發起由選手自發組織的「北極挑戰賽」(The Arctic Challenge),從1999年起每年舉辦。IOC在2007年就討論20...

  3. 2021年8月8日 · 一個史上最冷寂的奧運會,選手的考驗卻更嚴酷:足足一年缺乏比賽調整、賽會期間日日篩檢行動全程被監控,上場後勝與負的狂喜與失落無人相擁祝賀或安慰。 然而,奧運的舉辦其實也正是在「一個不完美的世界」中, 尋求一絲足以鼓勵世人的「美麗」── 把聖火燃起心裡和平的嚮往、 一支全壘打帶起全島一心的心跳、 一個華麗的湯瑪斯大迴旋展現出一生懸命的強壯意志。 無論歡呼或悲鳴,運動本身就是一種激勵,而奧運會永遠緊繫著世界,召示著我們: 持續朝向實現公平競爭與國際主義理想努力!

  4. 「金牌是我的夢想,挑戰三次終於達成了! 郭婞淳在女子59公斤級舉重比賽,以抓舉103公斤、挺舉133公斤、總和236公斤,三項破奧運紀錄的成績,「從容」拿下金牌。 由於郭婞淳的實力遠遠高於對手,賽前國外媒體也形容「其他選手幾乎看不到郭婞淳的車尾燈」,成為她自己和自己的競賽。 抓舉結束就輕鬆以103公斤破奧運紀錄佔上排名首位;挺舉第一把125公斤就「定金牌」,第二把舉起133公斤破奧運紀錄。 最後一把,郭婞淳在沒有奪牌壓力下進一步挑戰自己的世界紀錄140公斤、設定141公斤,期待自己在奧運場上留下最完美一舉,不料失敗倒地。 但郭婞淳露出甜美燦笑,成為國際媒體鎂光燈的「嬌點」,留下本屆奧運場上最美麗的「失敗笑容」。 05|李洋、王齊麟:有球必應麟洋聖筊.

  5. 2021年7月25日 · 評論. 石明謹/歧視、抵制、恐攻和病毒──不完美的奧運,更激發人類追求美好. 觀眾在巨幅日本奧運選手看板前等待自衛隊的開幕特技飛行表演。 (攝影/AFP/Philip FONG) 2020年東京奧運在2021年夏季開幕對於很多台灣人來說COVID-19在全球蔓延所產生的最大影響除了舉辦時間延遲了一年以外恐怕就是 台灣放棄在棒球項目派隊伍參賽 。 對於這項 號稱「台灣國球」 的運動來說,無疑是最大的缺憾。 然而,奧運本身就不是完美的,雖然標榜著「絕對平等」,無差別地的接納所有運動員公平競賽的原則,在奧運的歷史上卻往往因為各種因素,無法讓所有選手得到參賽的機會,形成了一屆又一屆「殘缺的奧運」。 例如上面提到的棒球項目,恰巧就是奧運所有比賽項目之中,唯一沒有「女子選手」參加的單項運動。

  6. 2019年4月25日 · 這支隊伍就像是美國NBA職業籃球聯盟選出的菁英明星隊。 」台灣第一位無氧無協作成功登上8千公尺大山世界第六高峰尼泊爾 卓奧友峰Cho Oyu,高8,201公尺) 的 伍玉龍 ,是七頂峰計畫的成員,也是隊中經驗最豐富的老大哥,他如此描述當年「七頂峰成員」。 七頂峰是指世界上七大洲的最高峰,2007年登山家 郭與鎮 成為台灣第一個完攀者。 2009年歐都納七頂峰計畫,是台灣首支以團體名義攀完七頂峰的隊伍,當年隊中成員包括:1990年代台灣海外攀登先驅伍玉龍、1995年以24歲創下台灣最年輕登頂聖母峰(藏文為「珠穆朗瑪峰」,後簡稱珠峰)的 江秀真 、三鐵國家代表隊選手陳仲仁、爬完中亞3座7千公尺高山的黃博政、在美國學習冰攀的黃致豪、攀岩教練謝穎泝。

  7. 2021年7月21日 · 1964年東京首次舉辦奧運,奧運聖火首次、也是唯一一次來到台灣傳遞。 圖為聖火傳遞隊隊員韓繼綏保留的當時服裝與火炬。 (攝影/鄭宇辰) 2020年日本東京奧運前,不斷出現各種向1964年東京奧運「致敬」的元素。 1964年不只是東京首度舉辦夏季奧運、更是亞洲首次舉辦的奧運會。 當時,日本亟欲藉由奧運做為二次大戰後逐步復興的象徵,同時展現「硬實力」。 而台灣被畫入日本東京聖火傳遞路途的倒數第二站,不只成為本島大事,背後也牽動一場隱形的外交角力戰。 而被精挑細選負責接力傳遞聖火的優秀體育選手和體育科系學生,平均身高175公分、體格結實而健壯。 57年過去,那年熊熊聖火的餘暉,還映照在他們生命裡。